材料與冶金學院舉行系列講座
2018年4月12日上午,學院邀請安徽工業大學朱國輝教授和蘇州大學丁漢林教授,在院304學術報告廳,先後做了題為《利用“超細奧氏體強化相變”細化組織提高厚闆和型鋼的性能 》的學術報告,以及題為《“材料制備與加工工程”新工科專業建設研究與探索》報告的學科建設報告。學院相關專業教師和研究生聆聽了大會報告,宋希文院長主持了報告會,任慧平副校長、教務處徐喜志副處長以及相關學院院長參加報告會。

厚闆和型鋼是大型橋梁、核電站、大型水壩、油田鑽井平台、大型機械以及國防建設等領域的結構用鋼,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。厚闆和型鋼的高性能化是我國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戰略需求,已成為我國未來三年重點發展的鋼鐵材料發展方向。組織細化是獲得高強度和高低溫韌性的重要途徑,目前,以TMCP為主要手段的組織細化,其核心在于低溫大壓下率。然而,對于厚闆和型鋼,在軋制過程中分别受到連鑄坯尺寸和孔型限制,難以滿足大壓下率的要求。朱國輝教授針對厚闆和型鋼的上述問題,從成分、第二相粒子析出行為、奧氏體晶粒尺寸、奧氏體形變再結晶行為以及産品組織細化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,提出了包含成分設計—凝固—粗軋—精軋—冷卻過程調控的支撐“超細奧氏體強化相變”的全流程TMCP新工藝,有效解決了厚闆和型鋼的組織細化和組織性能均勻性的技術難題。報告結束,參會青年教師與朱教授從鋼廠工藝控制、組織細化關鍵技術、理論模拟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讨論,得到了很大啟發。

從2017年2月以來,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,先後形成了“複旦共識”、“天大行動”和“北京指南”。丁漢林教授從蘇州大學的材料類專業知識結構不滿足轉型升級需求、教學内容滞後于産業技術發展、專業建設不符合經濟發展等現實問題出發,提出了基于冶金-材料-機械-基因組工程-大數據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“材料制備與加工工程”新興工科專業建設項目的研究與探索,以推動高新技術與材料類專業的知識、能力、素質要求的深度融合方面做了闡述。會後,出席會議的教務處領導、各學院院長、專業負責人就新工科建設中存在的一些疑問與丁教授進行了交流,并确定今後繼續努力和合作的方向。(2018.4.13)
